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一直维持飞速发展的势头,但区域间不平衡、不协调进步的问题愈加突出,尤其是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区域,虽然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支持东北区域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区域进步接续产业,与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行东北区域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策略的若干建议》,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等,但迄今为止不只“振”而未兴,反而经济增速下滑,人口外流紧急。如2000年、2010年、2019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25%、7.19%、5.09%,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42%、8.07%、7.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4.1%降至2019年的2.6%,同期税收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3.4%降至2.3%。除此之外,产业结构老化甚至退化,新兴产业没进步起来,不只原有些优势未被发挥,新的机会也未能非常不错地抓住和借助。
目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愈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的。东北区域虽地处祖国边陲,但地缘政治地位尤为重要,交通便利,既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又有好的工业和教育基础,不止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具备成为达成优质进步和一同富裕的“试验田”和示范区的条件。因此,在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贯彻新进步理念、构建新进步格局出发,推进东北区域经济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国内亟待解决的要紧问题。
1、东北振兴的经济学选择
东北振兴是一个历史问题,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包袱,也承载着新年代达成优质进步和一同富裕的重任,需要从人类文明演进中探寻智慧,从世界各国、各区域盛衰兴亡的历史记录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东北振兴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是世界各国、各区域不平衡进步的一个缩影;东北振兴更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每个方面,需要多管齐下,系统谋划,策略统筹。
1.只从经济角度发力很难达成东北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要坚持策略思维、革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并且指出,策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策略上判断的准确,策略上谋划的科学,策略上取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期望。事实上,东北振兴之所以成为历史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就是由于过去没掌握科学思维,特别是缺少策略思维,缺少系统观念和系统设计,把东北振兴仅仅看作是经济振兴,而经济振兴又主要看作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东北振兴不止是一个经济问题,只从经济角度发力很难达成东北振兴。因此,要振兴经济,就第一需要有正确的经济意识和健全的经济学理论。理论不健全,意识(认识)错误,不只会事倍功半,还会南辕北辙。只有扎根中国文化,放眼世界文明,深析历史与实践,着眼优质进步,才能革新理论,健全规范,指正方向,才能解决东北区域的地区不平衡进步和两极甚至多极分化问题,达成全人类的一同富裕和可持续进步。
2.试图依赖西方经济学理论解决不平衡进步问题是幻想
当今时尚的、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是西方经济学。事实上,西方的“经济”和“经济学”分别是“家庭(财富)管理”和“富国策”之义,完全不同于中文的“经世济民”。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看法是由唯利是图所决定的以物(利)为本和经利济资,虽然从表面上看主张自由、平等,但事实上因为大家在历史上的起点并不相同,又历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导致贫者愈贫而只剩下出卖其劳动力的“自由”;因为其信奉经济达尔文主义,在经济范围实行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所导致的势必结果不只不是平衡进步和一同富裕,反而是两极分化和不平衡进步。以西方地区进步理论为例,无论是地区内进步理论,还是地区间进步理论,也无论是点极轴优先进步理论,还是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其出发点都不外乎追求收益和收入,其结果也都不外乎产业结构畸形和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试图依赖西方经济学解决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与人群之间不平衡进步问题只能是幻想。
3.中国经济学是达成东北振兴的有效选择
中国经济学是以中国出色文化为基础和灵魂,继承了中国文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传统。其以人为本、经世济民的基本要义反映了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情怀,既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当代中共人立党和执政的宗旨;既反映了构建人类命一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一同体的需要,又为解决包含不平衡进步和两极分化等在内的人类可持续进步问题提供了具体对策。因此,要彻底解决包含地区进步不平衡等经济学问题,只有依赖以中国文化(准确地说是中华文明)为基础和基本依据,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达成个人全方位进步和人类可持续进步为目的,而对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社会运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形成的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远高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所揭示的经济、管理规律的经济管理科学。
2、东北振兴的规范设计
东北振兴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谋划区域改革进步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起基层改革革新活力上下功夫的需要,把全方位深化改革摆在最重要地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革新,更新观念,激起自我活力。
1.从改变营商环境和树立东北亚样板入手设立大东北特区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原因和条件的总和。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起市场活力,增强进步内生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推行建议》。从东北区域的状况看,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法治建设不够健全,一些政策规范落实难;服务企业能力不强,甚至有些故意制造困难;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不看重研发和培训投入;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甚至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推诿扯皮、不按时兑现承诺等现象。这类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认识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从管理上讲是规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这就需要大家需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和角度,协调推进“四个全方位”策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根本上革新体制机制,既为个人全方位进步和积极上进创造机会,为单位、公司革新进步创造条件,又对循规蹈矩、得过且过进行训诫,对违规违纪、不作为、乱作为进行惩罚。为此,大家建议设立大东北特区。
“大东北”其实就是大家一般所说的东北区域,包含的范围除东北三省外,还有内蒙古东部区域的五盟市(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设立特区的目的是借鉴国内其他区域、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的经验,通过革新体制机制,打造适合的营商环境,在刺激当地人的生产、革新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借助独特的地点和文化环境,激起周围国家和区域的进步热情,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一同体与人与自然生命一同体提供“东北亚样板”,为达成一同富裕提供地区示范。
2.设立大东北特区主要体目前体制和机制革新上
要切实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新进步理念的需要,通过规范和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全生产要点有哪些用途,统筹城乡进步、统筹地区进步、统筹经济社会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统筹国内进步和对外开放,打造既有进步动力又有进步能力、既有竞争优势又有凝聚力、既能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又能达成政治民主、生态文明和文化兴盛的营商环境。
设立大东北特区要与人事规范,尤其是就业(退休)规范、休假规范、社保规范、继承规范等的改革结合起来。一是除国家公务职员及特殊状况如疾病、残疾等外,取消固定退休规范,在满足最低工作年限如40年和最低退休年龄如65岁需要的首要条件下,可以参考个人状况和工作需要,经双方协商确定退休或不退休,与什么时间退休;二是取消现在的全国法定节假日规范,实行“三三一工作制”,即原则上实行每周三天工作制,剩余的四天实行夫妻三天倒休,一天公休。在保证年度工作不少于156天的首要条件下,也可以由夫妻双方与所在单位协商,按期或临时确定休息时间。如此可以充分体现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成效,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使人逐步成为真的的人。除此之外,既能够降低请假,又可以防止法定节假日交通、旅游等的拥堵,既能够便捷照顾好爸爸妈妈和孩子,还可抽出时间充实学习,加大自我和家庭教育,不只有益于提高全民素质,更体现了美好、和谐生活的需要。三是在社会保障规范方面,与废除继承权配合,原则上实行自我负责的规范,即除非出现重大疾病及残疾等状况,别的人一律自己缴纳社保、自己储蓄,在退休后完全依据自己缴纳的社保和储蓄由自己安排享用退休金。
3.设立大东北特区要与进步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促进和达成人的新陈代谢的基本渠道,因而是全社会一同的事业,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东北区域要全方位、全力进步教育事业,一是要把教育放在特殊要紧的地方。抓住提升“认识”这个“牛鼻子”,全方位进步教育事业。国家不只要为每个人创造同意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如实行“三三一工作制”,实行个人、家庭、单位、学校、社会、国家六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还要实行严格的检查考核规范,如实行严格的结业和毕业考核规范;不只要加大各级各类单位及各层次职员的形象建设,充分体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塑身云筑网的收获,还要严把宣传关,尤其是要加大对互联网宣传教育的管理。二是减少入学年龄,缩短学制,实行通识教育而非目前的专业教育。三是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的落实素质教育。教育不是强制输入和同意常识,更不是考试和高分,而是使现实的、不健全的人逐步成长为理想的、健全的人,是从婴幼儿养性开始,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过程。四是改革教育的办法,从“诚意正心”的“知止”开始,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与《道德经》所讲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与“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不谋而合,也与大家平时所教育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异曲同工。
3、东北振兴的产业选择
东北振兴是全方位振兴,是全方位振兴,但从经济角度讲,主要的问题就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重点又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东北振兴的产业选择要以贯彻落实新进步理念为首要条件,以融入新进步格局为基础,以打造大东北特区为突破,在大力进步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的首要条件下,实行革新驱动策略,加强研发投入,占领价值链顶端,通过产业的数字化、生态化、文化化和数字、生态、文化的产业化,达成农业、重工业、文化旅游业和金融业等主导产业的更新升级和融合进步,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全方位进步,形成相对独立、完整且又与中国大陆、周围国家乃至国际市场有机联系的产业链。
1.产业进步的原则是实行产业的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是指充分借助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把企业、产业及其商品、组织、管理等的产生、运行与进步全过程,尤其是技术和Supply chain的数字化、信息化进而自动化。产业生态化是根据资源节省、环境友好的需要和标准推进企业和产业绿色进步,生态进步,防止破坏生态,损害自然环境。产业文化化是从认识并总结企业、产业产生、运行与进步的规律入手,认识并总结出反映创业人士、所有者、管理者与经营者等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与企业规范设计、商品生命周期、企业组织运行、产业互动依存等的常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并使之成为企业和产业的规范及约束力,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显然,不论是产业的数字化、生态化,还是文化化,所产生的成效都将不止是“三化”本身,而是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即在对传统企业和产业理念变革、模式改进、水平提高的同时,形成的促进个人全方位进步和人类可持续进步的新动力、新模式、新标准。与产业的数字化、生态化、文化化相对应和协调,现在,数字产业化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已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产业化也开始发挥用途,在碳达峰、碳中和目的推进下,碳买卖将刺激生态产业飞速崛起,带动健康产业全方位、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化也将伴随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文化与平时生活、生产的紧密融合,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研学升级和规范管理的推进下,成为传承文化、助推经济、交流人心、和谐社会、达成民富国强的支柱产业,体现出软实力的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再一次展示出中华文明无可比拟的魔力。
2.抓“基础”进步现代农业,打造生态食品基地
东北区域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基础好,山水林地相间,不只被叫做国内的“粮食市场稳压器”,也是要紧的林木渔业商品的生产和提供基地。2019年,仅东北三省的粮食种植面积就达2347.176万公顷,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0.2%;粮食产量达到13811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8%。2020年仅黑龙江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含有机食品)就达8513.7万亩,比上年增长4.8%。绿色食品认证个数2936个,增长4.7%。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商品产量1699万吨,增长1.7%;达成产值1598亿元,增长0.8%;达成利税90.2亿元,增长0.4%。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92.3万户。从周围国家状况看,日本人多地少,农业产值和粮食自给率都非常低,很多食品需要进口,是世界上主要食品进口国之一;俄罗斯土地资源虽十分丰富,但人力资源不足,气候条件较差;韩国的稻米自给率较高,但其他食品的自给率较低,也需要很多进口。从国内进步条件看,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造愈加有效的地区协调进步新机制的建议》,提出要完善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东北区域作为国内粮食的主产区,可通过建设加工园区,打造优质产品粮基地和打造产销区储备合作机制与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服务式拓展产销协作,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东北区域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满足国内外买家对食品的健康、安全需要;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把农业科技革新放在愈加突出的地方,推进农业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发挥政校研企“协同革新”的优势,抓住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机会,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进步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产业小镇。
3抓“硬核”升级重工业,抢占产业链核心地位
东北区域有进步各类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丰富矿产资源和强大工业基础,只不过没借助和发挥新技术革命的条件和机会准时升级更新;东北区域有着优越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国际合作的条件,但还没充分发挥产业引领、Supply chain连通有哪些用途,提升国内地区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范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优质进步。这类都决定了大家切不可“自废武功”,迷信西方理论和宣传,盲目舍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片面追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进步,而需要依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进步格局的需要,走以地区自循环为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以国际大循环为补充的开放进步的道路;需要依据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需要,走以强化研发和革新驱动为基础、以工业支撑和信息引领为主导、以拉长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深化地区及国际分工合作为补充的共享进步的道路;需要依据产业生态化和文化化的需要,走以生态工业园区为基础、以文化工业园区为主导、以工业研学与旅游为补充的绿色进步的道路。
4.抓“软芯”进步文化旅游产业,展示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一同生活与生产中形成的、具备肯定地区、人群特征的对自然界、社会与人本身的认识和怎么看,反映在大家平时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之中,主要表现为大家的生活与生产方法。东北区域有着丰富的区域传统和民族文化,还有着让人惊叹的红色文化和外贸的国际文化,更有着一直被忽略的现代产业文化,因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在进步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不过,东北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不可重旅游而轻文化,不可重身体“日行千里”而轻头脑新陈代谢,需要在构建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或者旅游一体化进步时看重该区域文化所发挥的要紧用途。通过大力进步文化旅游业,使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既带动各有关产业进步,又达成文化传承与革新;既可增强地区凝聚力和经济社会进步合力,又可提升对周围国家和区域的吸引力,促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