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生活的幕布已经拉开,就需要要用心的演出;既然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可以退步;既然我已把期望播在那里,就需要要坚持到胜利的谢幕……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文章,期望可以帮到你!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1、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漫溯挥斥方遒惆怅百舸争流
B.彳亍哀怨彷徨商榷(què)忸怩不安
C.烙(luò)印冰屑悉索火钵凝重隽永
D.悲怆(chuàng)浪遏飞舟糯米矫健有力
2.下列词或短语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激浊扬清磅礴五岭逶迤
B.碣石含蓄隐诲竟相清澈晶莹
C.急燥中流击楫篙草意趣盎然
D.通辑战战兢兢邂逅苦闷诅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用适合的一项是()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时候墓葬,专家们期望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获悉爸爸过去是一位屡立战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造了一批出色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新闻发现,国内一些企业销售的红木家具水平参差不齐,有关部门提醒买家选择和购买时要小心。
4、下列各句中,没语病的一句()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可以让人认可,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改变,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现在,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事练习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训练结合的格局。
C.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D.挑选适合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要紧环节,这一环节也正是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市政府特别看重。
2、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下列加点的词汇,讲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B.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C.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D.又欲肆其西封(进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
B.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夜缒而出又前而为歌曰
D.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7.下列加点的词汇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亦去之D.吾不可以早用子
8.结合全文内容剖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是什么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去劝说秦师。
C.烛之武巧妙地借助*之间的矛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终于说服了秦伯,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说退秦师后,子犯建议晋文公攻打郑国,晋文公不认可,后率军回国。
3、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可以得。涓人○2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3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3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可以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0.与下列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C.焉用亡郑以陪邻D.越国以鄙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分)
请把第Ⅰ卷的答案填在下表中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4、(21分)
11.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4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分)
(3)君遣之,3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片槐树叶纪弦
这是全世界美的一片,
珍奇,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使人伤心,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些微的损毁。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从全诗看,诗人为何说这片槐树叶是“美的”、“珍贵、可宝贵的”?为何又说它是“使人伤心,使人流泪的”?
13.任意选择A或B组补写出语句的空缺部分(共5分)
A组
(1)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在雨中哀怨,哀怨有彷徨。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B组
(1)恰同学少年,;书买卖气,。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见地,丁香般的惆怅。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
5、(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办法上有所革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大家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第一强调的就是数学的集体性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原因,正如他在将来多次说的,“倘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同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非常重要,但退却有时也非常重要。擅长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事实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我们的专业常识“漫”到其他范围。如此,原来的常识在新的范围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愈加大。他一直觉得,从分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国内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办法而忽视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总是要教十几种办法,其实只须一种已经足够。掌握一种办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办法上,一种问题是不少老师不想改作业,很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问题是不愿当堂回话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回话,觉得如此可以练习学生怎么样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非常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念书办法:“譬如大家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我们的注释,就会愈读愈厚,大家了解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不过同意和记忆的过程,念书并非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重点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分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一个人做了“数论在近似剖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收获、“非常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分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他们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期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假如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假如点点头,就说明大家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伙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老公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老公”。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其他人搞的东西有问题时,必须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问题时,必须要准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老公”。可见,华罗庚的这类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剖析和概括,适合的两项是()
A.华罗庚觉得,研究数学假如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非常重要,但也要擅长把握进退机会,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准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分析数论方面获得的新研究成就,遭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海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一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生活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历程,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要紧收获和贡献
15.从分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哪些原因?请简要剖析
16.“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老公”都是具备广泛影响并流传到今天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觉得华罗庚的改动有没道理?请谈谈你的怎么看。
六.阅读下面这段材料,依据需要作文。(40分)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快点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
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立刻就想到它的*,急着要砍除它,以
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一样的心态,想携带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
要随便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防止风险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
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依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质,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
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第Ⅰ卷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定义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由很多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导致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常见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致使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的大方浑浊致使视线模糊导致的。
D.雾霾天气时,大方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没办法排出,停留在肺泡,会导致风险。
2.下列理解和剖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很多增加,空风韵量降低,能见度减少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现在已经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一同导致的大方浑浊、视线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坐落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紧急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只会致使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肯定的影响,如若导致视程障碍,则或许会导致交通事故。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机动车辆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目前所难免。
B.雾与霾有什么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一同导致大方浑浊、视线模糊、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无明显的边界。
D.大家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致使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紧急的可能导致精神抑郁症。
2、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方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可以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1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医生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用途在于解释说明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如和尚)、佛塔等不认可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时候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时候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念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擅长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实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病。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方案。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但凡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但凡遇见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医生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注意第⑶句为课内教程中的文句)
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3分)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3分)
⑶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兰亭集序》)
(二)古时候诗歌阅读(11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①“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什么地方?(5分)
②作者初见嵩山是哪种心情?如此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9、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大家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此作出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总是有得,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成不是随便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4、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3题。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的疏隔和离得远远的,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通,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大家都不信,他一个人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一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次地告白。而那个人的反应怎么样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感觉,怀王并不是要刻意地伤害,只不过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突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或许有旁人的挑拨,或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原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过去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赖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粗鲁的方法。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所有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愈加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大概是一个没办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不少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如何荒芜一片。
长期如此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大家读到的诗句日渐语无伦次了。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假如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无人。
他是那样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愿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其次却极清醒。他了解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我们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离得远远的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长途旅游,从期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可以”,“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可以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怎么样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非常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不是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无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样喜欢漂亮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样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如此的人,势必有如此的结局,无论大家怎么样不甘。
假如我是江边成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选自《株洲二中》报137期,有删节。)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剖析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释说明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突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法。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起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主要是什么原因。说明屈子即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11、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哪些不同?(6分)
12、为何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其次却极清醒”?(6分)
13、结合“假如我是江边成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8分)
第Ⅱ卷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定义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由很多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导致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常见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致使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的大方浑浊致使视线模糊导致的。
D.雾霾天气时,大方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没办法排出,停留在肺泡,会导致风险。
1.DD项中“没办法”应为“不容易”。
2.下列理解和剖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很多增加,空风韵量降低,能见度减少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现在已经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一同导致的大方浑浊、视线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坐落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紧急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只会致使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肯定的影响,如若导致视程障碍,则或许会导致交通事故。
2.BB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机动车辆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目前所难免。
B.雾与霾有什么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一同导致大方浑浊、视线模糊、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无明显的边界。
D.大家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致使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紧急的可能导致精神抑郁症。
3.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的内容不拥有递进关系,“更为紧急的可能导致精神抑郁症”文中并无此信息,是无中生有。
2、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方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可以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1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医生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4.D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取得官司,如何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过去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方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念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维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如此的没几个人啊。”
当时实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病日益紧急,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己家里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如此官吏的*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将来,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不少。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可以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取得官司,如何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由于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类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过去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方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类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你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由于都吏的原故。目前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你肯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假如能治都吏的罪,那样过失就能免除去。”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于是借助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立刻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我们的书斋。平时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医生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伙都尊敬仰慕他。
(二)古时候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什么地方?(5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9.作者初见嵩山是哪种心情?如此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
答: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大家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此作出批评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总是有得,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成不是随便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4、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3题。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的疏隔和离得远远的,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通,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大家都不信,他一个人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一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次地告白。而那个人的反应怎么样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感觉,怀王并不是要刻意地伤害,只不过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突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或许有旁人的挑拨,或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原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过去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赖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粗鲁的方法。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所有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愈加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大概是一个没办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不少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如何荒芜一片。
长期如此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大家读到的诗句日渐语无伦次了。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假如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无人。
他是那样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愿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其次却极清醒。他了解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我们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离得远远的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长途旅游,从期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可以”,“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可以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怎么样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非常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不是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无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样喜欢漂亮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样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如此的人,势必有如此的结局,无论大家怎么样不甘。
假如我是江边成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选自《株洲二中》报137期,有删节。)(1)1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剖析准确的两项是(BD)(5分)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释说明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突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法。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起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主要是什么原因。说明屈子即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