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夯实基础
1.下列词汇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档案 剽悍 款识 雪泥鸿爪
B.结束 参乘 孱头 不着边际
C.载体 笏板 框架 开花结果
D.溃脓 汤匙 诤友 强词夺理
分析:A项,“剽”应读“piāo”;B项,“束”应读“shù”;C项,“结”应读“jiē”。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错别字的一句是
A.有人在网上贴出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剖析报告”,说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所遭受的苦难视若无睹。
B.此次牵头干涉的西方大国还将在国内面临很多经济问题,而坐壁上观的亚洲及其他区域国家则会一路飞速发展。
C.有媒体甚至表示,征收排污费其用途不啻于在“北上广深”再来一次“汽车限购”,可见其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将不可小觑。
D.为切实加大干部职工外出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准时学会干部职工在岗状况,高青分局切实采取手段,规范机关干部职工请假消假规范,确保了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分析:A项,福址——福祉;B项,坐壁上观——作壁上观;D项,消假——销假。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用适合的一句是
A.多念书少应酬,是大家党一直主张的作风,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做到的,但有的干部却打着“盛情难却”的幌子,对小恩小惠却之不恭。
B.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C.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感觉差强人意,不认可的重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变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D.日前,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此举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了好整以暇、办事疲沓的官员们,无疑是一剂良药。
分析:B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等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彻底。正确。A项,“却之不恭”是同意其他人馈赠或邀请时说的客套话。C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叫人认可。此处望文生义。D项,“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此处感情色彩错,不合语境。
答案:B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半岛经济协作区,拥有很多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这家出版社在2024年第二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名字及详细地址。
C.依据省政府的相关需求,结合2024年济南的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市政府要新开工建设一批廉租房,任务重、工程长、规模大。
D.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季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分析:B项,括号中的内容不是地址;另外,“邮购者”后面用逗号好一些;C项,句中的顿号改为逗号;D项,“清明上河图”应该用书名号。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
A.从很多事实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角逐中的地位愈加要紧,哪个占据了文化进步的制高点,哪个就可以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学会主动权。
B.作为独领妖娆的新兴媒体,微博积聚的很多人气自然成为企业喜爱的推广对象,其推广优势使得很多行业广泛用微博来进行商品营销。
C.新修订的《汽车驾照申领和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强了处罚力度。
D.大家历程了“非典”的磨难,明确了打造一种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程度,深刻知道了信息自由流动的价值,但鉴于类似疫病危机或许非常难完全防止,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保证大家的信念不被没办法预测的灾难摧毁?
分析:A项,主语缺失,应去掉“从”;B项,“人气”成为“推广对象”,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应把“突出”改为“以”或把“为原则”改为“的原则”。
答案:D
2、阅读理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书法:立象以尽意
《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客观上应是中国书法遵循的根本原则。“象”是中国哲学的要紧范畴,由此衍生出物象、卦象、意象、大象等名词。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汉字具备很精密、细腻的结构感,本身已经在“立象”,书法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更大的拓展。书法无限拓宽单字结体的变化,而且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象”。这种书法之“象”更接近“道”的混沌。运控毛笔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用柔”思想。相对于“用刚”而言,“用柔”方法更为含蓄、复杂、细腻,更很难把握。“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柔软特质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有一种弥散着的特殊张力,这很契合于“道”。
如此,文字之“象”乃升华为书法之“象”。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唤起赏析者的审美愉悦。
“象”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所以,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需要平易简洁。假如过于具体、繁复,就会僵化;然而,“大象无形”的追求又看上去过于虚无空疏。权衡折中之下,书法的形式构成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匹配是最适合、最佳的。书法主如果黑白二色,以点线组合达成空间分割,与其他艺术相比,其形式至为洗练简洁。这种抽象、简练的形式构成,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肯定的模糊性,这样形成含蓄美感和多义成效,导致自由联想的阔大空间,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这样方能“尽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书法非常重要的是“得其心”,而不是“逐其迹”。“象”是一种依托,更重点的是其背后的“意”。
书法家需要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象”有基本的方法法则,需要从书法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假如不学会书法的表达方法,即便文化范围的专家名人的毛笔字迹,也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
“尽意”的第一个环节,是创作者把我们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书法的“意”不只记录了创作者的即时情绪,也呈现深层次的悠远情怀。这是一种高级情怀,是文化情怀,更多地表现为文人情怀。书法家看重文化培养,才有可抒发之“意”。为此,大家应该主张毛笔书写者有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同时明确文人在书法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主体地位,需要他们在书法进步中肩负起责无旁贷的文化担当。“尽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意”被非常不错地理解和同意,这就需要赏析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
总之,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组合,“意”在把握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以“象”的形式一清二楚地呈现出来,生动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特征与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现在书法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依旧享有较高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而假如没一个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前景不可能兴盛,只可能芜杂。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其文化地位才能得到确立。
关于“象”的解释说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象”是中国哲学的要紧范畴,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B.书法拓宽了单字结体的变化,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成为浑然一体的“象”。
C.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D.书法之“象”接近“道”的混沌,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需要平易简洁。
分析:C项,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应为“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
答案:C
7.对“象”和“意”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简练的“象”,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肯定的模糊性,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方能“尽意”。
B.书法家需要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假如不学会书法的表达方法,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
C.“意”以“象”的形式一清二楚地呈现出来,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特征与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
D.“象”是一种依托,更重点的是其背后的“意”,“象”在“意”的支配下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
分析:D项,“‘象’在‘意’的支配下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此句曲解文意。应为“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组合”。
答案:D
8.下列理解和剖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用柔”本是运控毛笔的方法,借此,毛笔的柔软特质可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弥散特殊的张力,这很契合于“道”。
B.“象”有基本的方法法则,需要从书法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所以,书法家需要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
C.“尽意”既需要创作者把我们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又需要赏析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理解和同意创作者的文人情怀。
D.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并将它作为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文化地位就能得到确立。
分析:A项,“用柔”是中国文化的思想;B项,强加因果;D项,是“才能”不是“就能”。
答案:C
3、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日前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1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天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任何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2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愿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门店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赞同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分析:A项:谢,认错,谢罪。
答案: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分析:C项,均为副词,于是,就。A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此。B项,动词,做;介词,替。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答案:C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医生,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常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别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分析:姚敬恒“名声未彰”,是由于他生平只重视亲身践行,不著书立说,知道他的人极少。而不是由于他经商。
答案:A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随便同意别人的馈赠。
B.李二曲一定那些出身商贾却可以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同意。
C.作者借用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一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表现人物主要以语言描写为主。烛之武陈明利害,晓之以理,最后分化瓦解秦晋网盟,使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的语言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强,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带有浓厚的论辩色彩。《姚敬恒先生事略》主如果以事写人,其中人物语言描写虽多,但都是叙事的一部分,是为写人记事服务的。
答案:D
4、翻译句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其母1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答案: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并列,不过没知道他的人。
他的妈妈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交易,银子成色不好,非常生气。
朋友过世居然成如此,恐怕有的过分吧?
分析:关键字:“躬行”“鼎足”“顾”“知”。关键字:“贸”“银色”“下劣”“愠”。关键字:“丧”“若此”“过”,“无乃……欤”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翻译时应注意。
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专门辑录一些公开讲论学问的前代学者,其中出身农民、工匠、商人的编成一卷,以此来勉励求学的人。据我近期听说的,近来应潜斋先生的高徒中有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都是在爸爸早亡、无人照料的状况下成长起来,成为通习儒家经典的学者。凌、沈的名声特别大,见于沈端恪先生所作的传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并列,不过没知道他的人。
姚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氏,过去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少年丧父,他的妈妈是一个贤能的妇人。姚敬恒没参加科举考试,隐居在商铺之中,小本经营多少赚点利息来养家糊口。他的妈妈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交易,银子成色不好,非常生气,说:“你也做如此的坏事吗?我没指望了。”姚敬恒惶恐不安,直身跪在地上自责谢罪,请求改正我们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天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很喜欢他。一言一行,都遵循老师的教诲,淡泊处世,自隐才能,不求名声,任何事必然会以忠厚为本。沈甸华先生过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朋友过世居然成如此,恐怕有的过分吧?”应潜斋长叹道:“是由于没能力为他操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丧事都是他亲手安排。应潜斋不愿随便同意别人财物,只有对姚敬恒的赠送不推辞,说:“我了解他的钱财并不是不义之财啊。”不过姚敬恒也不敢拿得过多,每次等到应潜斋钱物匮乏时才接济他,到过世都没改变。应潜斋过世,姚敬恒服丧行古时候的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先生眼中极少有认可的人,唯独见姚敬恒而赞许他,说:“是可以网站收录进《独行传》中的人物啊。”
姚敬恒过去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邀请他,向他咨询平定台湾的事情。姚敬恒回答道:“台湾的郑氏政权非常快即可平定。但福建老百姓财力也已经枯竭,你有哪些手段来培养吗?”福建总督表情庄重,点头同意。然而姚敬恒由于钻研儒学,经营的买卖没增加收益却常常施舍,日渐入不敷出,于是由于这个家道衰落了。
姚敬恒晚年无辜获罪而被关进监狱。宪使入狱巡视囚犯,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非常吃惊,走进他的牢房,看到他几案上放的都是程颢、程颐、张载的书本,招呼他坐下交谈,大为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姚敬恒最后由于贫穷而死。他生平只重视亲身践行,不著书立说,因此极少有知道他的人。我已经附在了《潜斋墓表》中,又搜集他的事迹为他作传,来与凌嘉印、沈文则二位并列,并且以此等待后世像李二曲如此的人。可惜寻访他妈妈的姓氏,居然没得到。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①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如何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分析:诗以“夜归”为题,又以“夜归”统摄全篇,赏析时必须要扣住“夜”“归”二字。深夜归客,倚杖而行,冷燐土塍、泥泞的道路,艰难滑“行”,临到家门,看到补衣灯,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很难言表的复杂情感,围绕此线索不难赏析。
此题需要宽泛,言之成理即可。诗的前三句侧重写诗人归家之切,而最后一句“补衣灯”的特写镜头给读者展开无尽的想象空间,是老婆、是妈妈抑或其他亲人,要么一家老小不眠在昏黄油灯下苦苦盼着离家亲人的归来。我想家,家想我,互动互盼,使情感为之升华。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老婆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里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答案: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
晤言一室之内放荡形骸以外
5、语言运用
16.《萃文校园网初中生版》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字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需要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版次 版面名字 版面宗旨
第一版 校园新闻 聚焦学校大事,发布热门新闻
第二版 班级采风
第三版 校际链接 信息交流,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第四版 文学园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回答此题一方面注意“版面名字”的限制,所写内容必须要扣住“版面名字”;第二应该注意“版面宗旨”的句式,所写句式,需要与之相同。
答案:关注班级动态,展示青春风采诗情抒写,赏千姿百态美文章
17.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时候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请用低于50字的一句话概括。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根据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看法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本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非常大有哪些用途。翦伯赞在写作《中国史纲要》教程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筹备使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程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根据他们所倡导的看法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程。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看重,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要准确把握范本澜、翦伯赞、郭沫若、尚钺等人的基本倡导,然后,再把他们概括在一句话中。
答案:关于“古时候史分期”,范本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18.下面是4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依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征,找出不能体之处并作修改。
①恳切期望广大文友为办好《青春诗报》尽绵薄之力。
②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会,上大学后认真念书,立志以后回母校就教,做一名像你一样博学的老师。
③昨天我不慎在教室丢失一本《学记》,如有拾获,请速交还。
④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就投资进行咨询。大家将为你提供信息,在投资方向、投资方案方面鼎力相助。
①改为:
②改为:
③改为:
④改为:
答案:①“绵薄之力”“一分力量”
②“就教”“任教”
③“请速”“敬请”
④“鼎力”“竭力”
6、文字阅读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水兮,水兮
李红
①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块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②假如说一座楼阁可以是王勃,一片草堂可以是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是孔丘,那样,汨罗江应该是是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江湘,云梦大泽,想象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如何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象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如何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象这皎然的江水是如何承载了一副厚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③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衣”,“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你是了解的,尘*纷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漠的日常,一个最洁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你没办法对他们宽容,就算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我们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④一个忠于自己,忠于我们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江中,大家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⑤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援至文学批评与文静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缘由的最准确的曝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⑥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医生之无耻,是谓国耻”,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⑦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讲,它比生命要紧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如此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⑧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了解的地方。”面对生活的悲辛、人心的冷漠,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⑨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我们的殓衣,漾荡了我们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
讲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大家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要紧语句含义的能力。扣住关键字语“真性情”和“冲淡”来理解。
答案:大家的民族又失去了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谨持自己理想绝对纯洁的人。
20.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自然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哪些表达成效?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剖析文中表达方法的能力。不一样的人称有着不一样的用途。第一人称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第三人称为全知视角,便于讲述或议论;第二人称长于抒情,看上去自然亲切。
答案:运用第二人称,直接与屈原交谈,亲切自然,既易于深刻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又便于抒发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21.“水兮,水兮”,文字虽简而意境深厚,请剖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体特点和把握要紧语句含义的能力。题目是“水兮,水兮”,水是一条线索,全文围绕着“水”发生的故事来展开;同时“水”具备象征义,象征了文中人物澄澈的精神世界和单纯执着的精神品质;从修辞手法上看,题目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充满了抒情的意味,和本文的文体特点相吻合;“兮”是屈原楚辞中的语气词,暗示本文内容和屈原有关。
答案:①“水兮,水兮”形成反复,感情浓厚,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②以“水”作为全文的叙事和抒情线索。③本文的“水”不只有表面上的纯净,更有精神上的澄澈。借以赞颂文人单纯、执着、质朴、纯净的精神品质。④“兮”字增强抒情性,也暗含所写内容与屈原有关。
22.文中记叙了很多历史人物,这类人物一同的性格特点特点是什么?有人说“自尽者皆为懦夫”,你怎么样评价他们?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剖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概括文中人物的一同点。这需要准确把握人物的言行和言行背后的心理情况。第二要对他们进行评价,要有理由、有论据、有看法,要能自圆其说,有真情实感。
答案:这类人物的一同点:如水般质朴、纯净;不苟且逢迎、不同流合污;对精神世界执着追求,宁可用死来捍卫生命尊严。评价略。
7、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需要写一篇文章。
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中,有一位笨拙木讷又憨态可掬的铁皮人,他整日怅然若失、闷闷不乐,只因他没办法像别的人那样放飞是我们的“心灵”。
繁华落尽,资金,权力,地位等等在这个纷扰的日常占的比重愈加大,而大家的心灵也被捆绑得愈加紧。整日东奔西走,是为了房屋,位子,票子……?活得真累!生活舞台,演绎世间百味;生活天地,涵养万众心灵。生活是个万花筒,也是块儿演练场,既让大家观赏斑斓绚丽的五色七彩,又让大家体味辛酸苦涩的失意怅惘,那样就探寻一片晴空,放飞心灵翅膀;点亮一盏航灯,探寻生活方向;提供一个平台,认清真实自我;搭建一座桥梁,牵手走向梦想吧。
请依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含哲理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自主立意,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分析:本题要擅长运用抓关键字及重点句的办法进行审题立意。注意材料中的句子“只因他没办法像别的人那样放飞是我们的‘心灵’……大家的心灵也被捆绑得愈加紧……那样就探寻一片晴空,放飞心灵翅膀;点亮一盏航灯,探寻生活方向;提供一个平台,认清真实自我;搭建一座桥梁,牵手走向梦想吧”。大家要擅长抓住这重点处进行审题立意构思:第一从这重点句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词,通过瞻前顾后剖析,这个中心词应该是“心灵”,然后大家把“心灵”这个中心词扩展成一句话——“让大家在心灵的旅游中放松心情”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围绕这一句话从不一样的角度扩写三句话,最后把扩写成的三句话分不要再扩写成一段话或一个场景,进行事例或道理论证,如此形成一个总的文章框架,这就是“一词一句三段落”构思法。
答案:
让心灵去旅游
你的心灵是不是在生活的重负下心烦意乱?你的心灵是不是被过多的外在原因所胁迫?你的心灵是不是在学习的重压下忧心忡忡?那样就请跟我来吧,让大家在心灵的旅游中放松心情吧。
第一站:让心灵在美妙的音乐中舞动,感受身心的愉快、精神的饱满。
第一,戴上耳麦,让心灵在《珊瑚海》中遨游,在《念奴娇》中感叹英雄这样多娇,在《爱情龙卷风》中感受着活力的青春。再《看我七十二变》,戴上《公主的魔法石项链》领会生活的美好……
心灵在美妙的音乐中舞动,我忘记了被外在原因胁迫而哀愁郁闷,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愉快,精神的饱满。那样,你是不是也想放上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心灵在琴音里旅游并生出一种恬淡和从容呢?
第二站:让心灵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感受感情的抚慰、心理的愉悦。
第一,备上一杯好茶,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感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怀;感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亲情;或感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或感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卡西莫多纯洁的爱情、善良的品格,玛丝洛娃命悲惨却最后“复活”,林黛玉多愁善感却不屈礼教的性格特点……
心灵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我忘记了被外在原因胁迫而躁动不安,取而代之的是感情的抚慰,心理的愉悦。那样,你是不是也想捧上一本名著,让心灵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并生出一份轻松与自在呢?
第三站:让心灵在清爽的自然中漫步,感受前进的动力、迸发的激情。
漫步在山间的小道上,用心想法受山清水秀的美景;漫步在池塘边上,用心灵聆听蛙声片片的情趣;漫步在乡间田野上,用心想法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自然界中处处都是美景,处处都是意境悠远的画面。让心灵在色彩缤纷的自然中漫游,我忘记了被外在原因胁迫而蒙上的生活阴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激情的迸发。那样,你是不是也想走进自然,让心灵在自然的美景中漫步并生出豪情和壮志呢?
第四站……
第五站……
当被外在原因胁迫的时候,大家只须给自己一点空间,一点时间,放飞心灵——让心灵在音乐中舞动,感受身心的愉快、精神的饱满;让心灵在文学中遨游,感受感情的抚慰、心理的愉悦;让心灵在自然中漫步,感受前进的动力、迸发的激情。
生活舞台,演绎世间百味;生活天地,涵养万众心灵。大家在体味辛酸苦涩的失意怅惘时,就探寻一片晴空,放飞心灵翅膀,对生活来讲,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让大家的心灵去旅游吧!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扬旗帜法”。文章的首段与尾段注意了点题和回话题目,给阅卷老师形成了如此的印象——此文紧紧扣住题目作文。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运用第一站、第二站、……的结构方法来介绍“心灵旅游”,并用“让心灵在美妙的音乐中舞动”“让心灵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让心灵在清爽的自然中漫步”这类概括句分别统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便于阅卷老师把握行文的脉络和文章的内容。每部分后面的议论深化,结尾的画龙点睛,都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了如此一些句子,阅卷老师就能在瞬间抓住文章的精髓,有益于考生获得高分甚至满分。可以说,本文中心突出鲜明,结构明确,语言优美,是一篇出色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