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上学的时候,大伙都背过各种要点吧?要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常识的泛称。
1.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一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点包含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点。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有哪些用途,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用途。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有哪些用途: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方圈,使原始大方渐渐演化为目前大方;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地理环境各要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国内西北内陆——因为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形成干旱的国内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用途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用途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二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日前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区域明显。夏天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天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3.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比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国内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比如:中纬度区域(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区域,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非常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像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4.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四
主要交通运输方法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法不只日益互联网化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进步。
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本钱低。
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影响交通布局的原因:自然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技术原因
5.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五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是什么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合的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水平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6.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六
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地方时计算办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使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7.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七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合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水平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方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成长发育
8.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八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区域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9.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九
1.判断南北极
一般用于俯瞰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10.高中一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笔记 篇十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区域,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区域,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状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四季的变化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天,6、7、8为夏天,9、10、11为秋天,12、1、2为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