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 2021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概要
科目代码:760
科目名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原著)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1、报考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原著)适用于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课考试。主要考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定义、基本看法、基本办法等入门知识的学会状况与综合运用所学常识剖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一)试题满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题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二)答卷方法
答卷方法为闭卷、笔试。试题由考试试题和答卷纸组成;答案需要写在答卷纸(由考试知识点提供)相应的地方上。
(三)试题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20%)。
(四)试题题型结构
1. 简答卷(90 分),共 6 题;
2. 论述题(60 分),共 2 题。
3、考试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4.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趋势
1.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反用途;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理论意义。
2. 事物的联系与进步
联系的内涵和特征;事物常见联系原理的办法论意义;进步的实质;联系和进步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缘由与结果、势必与偶然、现实与可能及其办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进步中有哪些用途;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办法论意义;矛盾的常见性和特殊性的意思及相互关系;矛盾常见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进步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进步过程中的一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办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剖析办法的核心内容;辩证思维办法与现代科学思维办法;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策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革新思维能力的内涵及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趋势
1.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特点;实践的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主体与客体
的关系及相互用途;实践的基本种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用途。
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有什么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原因和非理性原因;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及其特征;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3.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从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进步真理;理论革新和实践革新。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用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要紧意义。
生产力的意思和结构;生产关系的意思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势必性与大家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 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在社会进步中有哪些用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原理及其在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意思和用途; 阶级剖析办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进步有哪些用途。改革的性
质和用途;科技的意思;科技革命有哪些用途;科技社会用途的两重性。
3. 人民群众在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用途;群众看法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个人的历史用途;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办法。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 产品经济及价值规律
产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产品的二原因和生产厂家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产品价值量的决定;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进步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用途;私有制基础上产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 资本主义经济规范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规范的产生;劳动力成为产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产品的特征;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征;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智能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用途的制约原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达成条件;资本主义薪资的本质和形式;收益和平均收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 资本主义的政治规范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民主规范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规范、政党规范;资本主义政治规范的进步用途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
治规范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剖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的进步及其趋势
1. 从自由角逐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进步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角逐;金筹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收益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用途;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什么原因和实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势头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势必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七)社会主义的进步及其规律
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进步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形式和发生;俄国10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进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进步史的贡献。
2.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及其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进步规律
社会主义第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是什么原因;社会主义进步道路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发展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势必需要;以自信担当、发展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将来。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后达成
1.展望将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预见将来社会的办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2.达成共产主义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走向
共产主义达成的历史势必性;共产主义达成的长期性。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一同理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一同理想的关系;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
(九)原著部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要紧意义。
(2)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2)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现实的人”是历史的首要条件。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3)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历史进步的动力。
(4)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进步。
(5)共产主义作为消灭现存情况的现实运动。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征的论述。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讲解。
6.毛泽东:《实践论》
(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的内涵。
(3)依据《实践论》,剖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
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7.毛泽东:《矛盾论》
(1)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理解常见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剖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8.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素》
(1)理解“三个有益于”的规范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2)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步才是硬道理”。
9.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正确认识“三个代表”的需要。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点导干部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
11.习:习系列论述摘编、习系列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要紧讲话,围绕坚持和进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1、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方位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很多新思想新看法新论断新需要,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进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4、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 卷,1991 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2010 年版。
[6]《习谈治国理政》1-3 卷,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