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右图所示耕作技术开始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不停地变化,两千年前是①,一千年前是②,五百年前是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瓷器 B.②是丝绸 C.③是茶叶 D.以上都不正确
3、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1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1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4、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时候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国内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5、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上海 C.扬州 D.大都
6、材料1、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品种传播到世界各地,饮食结构随之变化。材料2、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两则材料都直接体现了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7、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缘由是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东方人被丑化
D.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况
8、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l500~l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A.英国清教徒革命完成 B.工业革命的进步
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D.世界体系的确立
9、下表中石油产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时 间 产 量
1870年 80万吨
1900年 约2 000万吨
A.内燃机的创造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万能蒸汽机的推广 D.航天工业的进步1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降低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可以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进步奠定基础
C.培养了一批科技管理职员 D.抵制了外国经济权势的扩张
1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理头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农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12、顺口溜是民间时尚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年代气息。以下为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③吃有油,穿有稠,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上述顺口溜出现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世纪初,曾有一幅挽联深深感染了中国人,其上联是: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下联是: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 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该挽联哀悼的人物是
A.冯如B.孙中山 C.莱特兄弟 D.爱迪生
14、“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哪个箝缗尾。一般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 B.电报 C.邮寄信件 D.邮件
15、“父亲到哪里”、“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遭到广泛欢迎,此类节目主要说明了电视具备
A.普及常识用途 B.娱乐功能 C.传播信息用途 D.新闻功能
16、“它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它能模拟三维动态成效,具备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准时交流。”文中的 “它”是指
A.广播 B.电视 C.报纸 D.网络
17、1921-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93.2%。胡佛总统曾骄傲地宣称:“感谢上帝之助,贫困从这个国家的绝迹指日可待。”对此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实质消费能力大增
C.规范矛盾基本消除 D.企业家盲目扩大生产
18、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把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他说“目前大家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进步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况,要多制造一些产品、多买一些东西……”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倡导的做法是
A.银行复业 B.降低耕地 C.以工代赈 D.企业公平角逐
19、罗斯福新政时期,有人惊呼:“这真的是法西斯。”这种论调是针对
A.缓和了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B.国家对经济加大了干涉
C.彻底摒弃了自由企业规范 D.全方位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0、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中期金融策略”,宣布要减少货币提供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减少薪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上述政策手段的颁布主如果为了
A.应付日益紧急的财政危机 B.缓解经济进步中“滞涨”问题
C.废除国家干涉经济的模式 D.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原因21、历史学家钱乘旦觉得“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以下可以说明此看法的是
A.美国引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美国把自由资本主义推向鼎盛时期
C.美国积极践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22、历史学习不能离开对不同年代阶特点的准确把握。下列有关年代与特点对应正确的有
选 项 时 代 特 征 之 一
A. 早期殖民扩张年代 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生产
B. 蒸汽年代 重化工业占据主导
C. 电气年代 工业化城市开始兴起
D. 信息年代 第三产业比重渐渐降低
2、非选择题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图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一组反映建国后国内农村情况的图片
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古时候中国农业经济的那些特征?与之相比,材料二反应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常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调整的表现及其核心内容,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12~192024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越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收获。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进步的民族工业非常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中国与美国、印度部分经济数据的比较
中 国
美 国
印 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三1957、1992年国内工农业商品产量
产 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钢 535万吨 8 000万吨
煤 1.3亿吨 11亿吨
粮 食 1.95亿吨 4.42亿吨
棉 花 164万吨 452万吨依据材料一,指出l912~192024年国内民族工业进步的特征。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依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当时国内优先进步重工业是什么原因及意义。
材料三反映出国内经济出了什么事变化?剖析变化的重要原因。
以上材料反映了国内不同时期工业的进步情况,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5、202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的道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的道路。自古以来,外贸在人类文明演进和交流中饰演着要紧角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限制通商口岸…… 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 限制出口货物的类型和数目。
材料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合:这所有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年代的希望。”随着着资本主义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产品和劳务交换日益发达,世界市场渐渐形成了。
材料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中国大陆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材料一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剖析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是什么原因。
依据材料二中《资本论》的内容,概括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常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进步的过程。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开放体系”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C A C A B D B A D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A B B D D C B B A A
2、非选择题
23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表现及核心:①土地改革,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②农业合作化,核心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达成集体经营。③人民公社化,核心内容是提升公有化程度和规模。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坚持土地公有制首要条件下改变营运管理方法,实行分田承包、自负盈亏等。
启示:①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②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需要与生产力的进步相适应。③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4特征:飞速发展而短暂。
缘由: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去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进步实业的政策;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进;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缘由: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奠定了国内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变化:国内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缘由:xx届xx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认识:国家的独立是经济进步的要紧首要条件;正确的政策是经济进步的要紧保证。
25、政策:闭关锁国;
缘由:①根本上是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政治上是为防范东南沿海反清斗争;③客观上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④主观上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影响
影响:①殖民扩张给被侵略区域和人民导致很大破坏和灾难;②很多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进步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②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③首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进步。
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范围。